Google 為什么做不出 Instagram 這樣的產品?

責任編輯:editor007

作者:Wheeler

2016-10-17 22:21:11

摘自:36kr

編者按:很多大公司在和初創(chuàng)公司的博弈中面臨著巨大壓力,微軟正在被一群創(chuàng)業(yè)公司趕超,eBay 買下了 Skype

編者按:很多大公司在和初創(chuàng)公司的博弈中面臨著巨大壓力,微軟正在被一群創(chuàng)業(yè)公司趕超,eBay 買下了 Skype,Instagram 在短短幾個星期內下載量超過 50 萬次,為什么 Google 做不出這樣的成績呢?難道說 Google 真的缺乏社交基因嗎?為什么大公司擁有無限資源,卻還需要花大筆錢收購小公司?科技博主 Robert Scoble 曾對此進行了分析,目前來看依舊受用。

為什么Google 做不出 Instagram 此類的產品?

Google 無法保持小團隊的運作, Instagram 的兩位創(chuàng)始人在 Pier 38 的 DogPatchLabs 租了工位就創(chuàng)立了公司。Google Wave 團隊人數(shù)超過了 30 人,而團隊每增加一個人,迭代速度就下降。再看甲骨文總裁 Larry Ellison 是如何提升團隊效率的呢?如果某個團隊效率低下,他會每隔幾個星期辭退一個人,直到團隊重新出發(fā),不再進行低效會議。

Google 不能像 Instagram 那樣縮小服務范圍。Instagram 開始的設定是一個完全不同于現(xiàn)在的產品,據(jù) Techcrunch 報道,后來的變化是因為該公司與投資者 Andreesen Horowitz 之間發(fā)生了一些矛盾。Instagram 開始的服務計劃遠不止照片功能,然而當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漂亮地完成一個宏偉的愿景的時候,就不斷減少功能。Instagram 可以做到這一點而 Google 不能,谷歌必須與 Facebook 競爭,而 Instagram 只需與自己賽跑。Marc Andreesen 表示,這就是為什么像 GoPro 或 SmugMug 從來沒有任何 VC,過分追求全壘打毀掉了不少公司。

在 Google,如果某個產品取得了成功,公司會把大量的資源投入進去,有時候團隊的壯大反而不利于進步。在微軟也有類似現(xiàn)象,當一個團隊小有成果時,大量的資源就會涌來。沒有人想把時間花在枯燥的項目上,大家都想加入像 Instagram 這樣的項目,在世界各地發(fā)揮價值。如果Instagram 團隊歸在在 Google 麾下,他們每天將不得不處理大量的郵件,接納躍躍欲試要加入團隊的人。

Google 強制其開發(fā)人員使用 Google 設計的分布式數(shù)據(jù)存儲系統(tǒng) Big Table,不能使用 MySQL 或Ruby on Rails 框架,而這樣的基礎構架并不適合為小型項目的開發(fā)。工程師認為 Big Table 有時候沒有外部開發(fā)人員使用的其他工具那么有效。

Google 的服務必須支持所有平臺,適用所有地區(qū),而 Instagram 只支持在 iPhone上使用。微軟的團隊變得越來越慢也是因為他們需要確保產品通過世界各地的每種語言的測試。Instagram 沒有這些問題,不論在什么地區(qū),他們只支持英語。

Instagram 可以接入每個系統(tǒng),而 Google 的工程師不能集成 Facebook 或與 Instagram 建立依賴關系,這就增加了 Google 獲取新用戶的難度。在 iPhone上下載安裝 Instagram app,注冊成功后,通過Facebook 帳戶就可以添加好友。而 Google 沒有這樣的社交圖譜,因此必須為這種“戰(zhàn)略稅”買單。

Google 不能進行半公開化的迭代。Instagram 希望熱情的用戶提前試用他們的產品,并為其帶來反饋。然而為了避免各種政治性的紕漏,Google 無法實現(xiàn)這樣的做法。 Instagram 不需要擔心任何政治問題,在正式發(fā)布前,讓一部分人先開始使用完全沒有關系,這些早期使用者都是其產品的忠實追隨者,他們的反饋能幫 Instagram 發(fā)現(xiàn)并解決更多系統(tǒng)錯誤。狗糧生產時,新配制出的狗糧都是要經過好多人品嘗并通過后才會上市,在 IT 界,微軟公司也采用這一做法來檢測他們自己研發(fā)的軟件,他們管這叫做 “eat our own dog food ” 錯誤測試。公司開發(fā)出新的軟件程序后,在發(fā)布之前先在公司內部試用。現(xiàn)在 Google 也在“吃自己的狗食”,但事實上,他們需要的是公司之外的人為其產品奉獻時間。

Google 走不了 Eric Reis 的思路。Eric 的《精益創(chuàng)業(yè)》(硅谷流行的一種創(chuàng)業(yè)方法論)主張先確定客戶需求,再開始建設基礎架構并進行擴展。Google 一般只有在確認了某項服務會產生數(shù)億用戶之后才會著手運作。 Google Wave 的失敗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它自身增長速度緩慢,無法跟進第一波用戶。

那么,大公司究竟該如何創(chuàng)新?

或許 Google 可以通過購買 Instagram 這樣的公司來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畢竟他們可以幫這類小公司在其沒有能力涉足的領域發(fā)揮實力,例如,自動汽車的開發(fā)就需要強大的團隊。

也可以嘗試開源的方法,構建一個任何人都可以編碼并為其增加價值的系統(tǒng)。就像在網絡托管公司Rackspace,非在職人員為其 OpenStack 項目帶來了一些很酷的創(chuàng)新。

Hadoop 供應商 Cloudera 也遇到了同樣的情況,他們知道公司的壯大會拖慢其發(fā)展速度,所以正在嘗試建立讓創(chuàng)新的開發(fā)人員發(fā)揮價值的系統(tǒng),不受大公司政治所累。

拋開技術方面的限制,我們來看看 TEDx,他們以 TED 的名字在世界各地舉辦了數(shù)千場演講,這些活動很大程度上不需要母公司的授權。雖然這家公司停止了核心部分的創(chuàng)新,但這就是他們保持新鮮的秘訣。

鏈接已復制,快去分享吧

企業(yè)網版權所有?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