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歐盟委員會發(fā)布對華光伏反傾銷反補貼措施期中復審調查終裁公告,決定改變措施的形式,在措施剩余近一年的執(zhí)行期內,將原先的價格承諾方式替換為最低限價。
9月18日,商務部貿易救濟調查局局長王賀軍表示,過去幾年,歐盟光伏雙反措施在客觀上給歐盟市場造成了不必要的扭曲,既不符合中國利益,也不符合歐盟利益。中方希望歐盟盡快徹底終止光伏雙反措施,盡早為雙方業(yè)界合作提供更加穩(wěn)定和可預期的商業(yè)環(huán)境,實現雙方產業(yè)的互利共贏。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將價格承諾方式替換為最低限價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中歐長期努力、磨合的結果。
對歐美光伏出口持續(xù)下跌
據新華社報道,中國光伏行業(yè)協(xié)會公布的數據顯示,從2016年9月起,我國光伏產品出口總額同比下跌明顯,其中對美出口出現斷崖式下跌。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光伏產品出口140億美元,同比降10.3%。而1~8月份,出口額同比微降0.53%。從9月份開始,出口額連續(xù)同比下跌。其中,對美國出口下滑尤其嚴重,9~12月,對美出口額約1.4億美元,僅為1~8月總出口額的一成左右。
據《中國經營報》報道,在歐盟對華光伏“雙反”前,歐洲市場約占全球新增光伏系統(tǒng)裝機量的70%以上,國內光伏制造企業(yè)主要以出口為主,其中歐盟的市場份額約占80%。而到了2014年,中國太陽能電池對歐洲出口額為28.16億美元,同比下降了24.25%,僅占中國光伏產品全年出口份額的19.55%。
中國光伏行業(yè)協(xié)會秘書長王勃華表示,出口至歐美的光伏產品價格下滑較為嚴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受到歐美等國頻繁發(fā)起的貿易救濟調查的影響。“從我國出口的組件在征收反傾銷、反補貼稅后失去競爭力,也是對歐美出口持續(xù)下跌的原因之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數據對比發(fā)現,2010~2011年,我國最大的光伏電池出口市場是德國,然而,從2013年開始,德國、荷蘭和意大利等傳統(tǒng)市場占我國出口份額大幅下跌,日本轉而成為我國主要的光伏出口市場。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2011年,德國曾經是我國最大的光伏產品出口市場,出口份額分別占32.3%和21.9%;2012年中國出口到德國的光伏產品份額占比下滑至13.7%左右,但仍然排在第二位。
而到了2014~2015年,中國光伏產品出口市場前十名當中,已經沒有了德國的身影,日本、印度等亞洲國家轉而躍入前十榜單。其中,2015年上半年,中國出口到日本的光伏產品份額占30%以上。
由“雙限”變?yōu)?ldquo;單限”
王賀軍表示,中方注意到,歐委會在期中復審調查程序中,部分吸收了中國政府、行業(yè)組織和企業(yè)提出的意見,用不受數量限制的最低限價方式替代價格承諾,并逐步調低最低限價水平,這為推動中歐光伏貿易盡快恢復到正常市場狀態(tài)邁出了積極的一步。
據商務部官網顯示,新的最低限價機制自2017年10月1日起實行。歐委會區(qū)分單晶和多晶產品設定不同的最低限價,其起始價格分別為多晶電池0.19歐元/瓦、單晶電池0.23歐元/瓦、多晶組件0.37歐元/瓦、單晶組件0.42歐元/瓦。新機制所適用的中國企業(yè)范圍是目前遵守價格承諾協(xié)議的企業(yè)和之前主動退出價格承諾但未被發(fā)現有違反行為的企業(yè),歐委會公告顯示為104家企業(yè)及其關聯企業(yè)。
白明告訴記者,前幾年,中歐之間在光伏領域摩擦較為嚴峻,通過中方努力,當時歐盟對中國出口到歐洲市場的光伏產品實行“雙限”,也就是既限定最低價格、也限定出口數量。“現在,由‘雙限’變?yōu)?lsquo;單限’,毫無疑問對光伏市場又推進了一步。當然,我們最終的目標是能徹底終止雙反調查。”
“以前,歐盟通過第三國比價的方式單方面設定產品價格,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yè)都沒有協(xié)商的余地?,F在,是由中歐雙方共同協(xié)商產品最低限價,這對中方企業(yè)而言,保住了歐洲的市場;對于歐盟而言,也滿足了他們的部分訴求,是雙贏的結果。”白明說。
但也有業(yè)內人士告訴記者,由原先價格承諾替換為最低限價確實是邁出了一大步。“但最低限價當中也存在博弈的空間,什么樣的限價才是最合適的?可能還需要各方的努力協(xié)商。”
從商務部提供的數據來看,2017年上半年,我國遭遇貿易救濟調查的數量和金額也均呈現明顯下降的趨勢。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產品共遭遇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qū)發(fā)起的37起貿易救濟調查案件,其中反傾銷28起、反補貼4起、保障措施5起;涉案金額總計53億美元。而去年同期,我國遭遇貿易救濟調查案件數量達到65起,涉案金額85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