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落后于三星臺積電,英特爾:別開玩笑

責任編輯:jackye

作者:小言

2016-08-24 09:19:54

摘自:威鋒網

英特爾表示,該“衍生”技術在晶體管和金屬疊層增強的情況下,可以讓處理器起碼得到 12% 左右的性能提升。這就意味著

在上周英特爾召開的年度開發(fā)者信息技術峰會 IDF 2016 上,芯片巨頭英特爾披露了不少關于當前和未來工藝制程技術的信息,這些東西此前英特爾一直很少提及,或者盡可能少的透露。那么,本次大會究竟英特爾提到了哪些細節(jié)呢?

第二代 14 納米工藝

英特爾最近談論的話題是基于目前制造技術的“衍生科技(Derivative Technologies)”。所謂衍生技術,按照英特爾的解釋就是“性能得以提高,以及功能擴展變得越來越普遍”的技術。為此,英特爾發(fā)布了第一個基于衍生技術而來的技術:“14 +”,還可以稱之為“14nm+”或第二代 14 納米技術。

英特爾表示,該“衍生”技術在晶體管和金屬疊層增強的情況下,可以讓處理器起碼得到 12% 左右的性能提升。

很顯然,更完善的第二代 14nm 工藝將率先運用到英特爾即將推出的 Kaby Lake 微架構第七代酷睿處理器上。如果不出意外的話,2017 年發(fā)布的 14 納米服務器處理器,也將基于“14nm+” 工藝打造。

  10 納米工藝同樣分三波產品

英特爾稱,未來發(fā)布的 10 納米工藝制程,也將根據衍生科技分迭代更新三次,分別為:“10”、“ 10+ ” 和“ 10++”,支持多種最為領先的產品。

這就意味著,2017 年下半年發(fā)布的 10 納米技術產品只是第一代,隨后還有延續(xù)兩代,主要伴隨著芯片底層架構的改進以及相關制程工藝的改進,而迎來適當的性能增強。

英特爾聲稱注重密度優(yōu)勢 而非趕工

英特爾談到了很多有關制造技術的競爭優(yōu)勢,特別是芯片單位密集的晶體管密度。在英特爾看來,在一個固定的芯片面積上,能夠塞進更多的晶體管,則意味著擁有更多的特性和功能,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新一代工藝制程。

有意思的是,英特爾還諷刺了半導體行業(yè)的競爭對手臺積電和三星,指出晶體管柵極與柵極之間的間距指標不如自家,特別是即將推出的 10 納米制造技術上密度差距很大,相反英特爾則遙遙領先,晶體管鱗片間距做得最為緊密,而且鱗片更高、更薄,更易于提高晶體管的驅動電流和性能。

需要注意的是,英特爾的 10 納米要等到 2017 年年底,而競爭對手則在今年年底和明年年初。也就是說,英特爾的新工藝比競爭對手晚了超過至少半年左右的時間。雖然沒有人否認晶體管密度指標越出色越好,但英特爾不得不面對的事實在于,2018 年上半年臺積電就能過渡到 7 納米工藝制程。我們不清楚,更晚是否意味著某種競爭的劣勢。

當然,盡管臺積電聲稱,其 7 納米技術將會在性能和芯片面積方面優(yōu)于 10 納米,但未提到指定面積下的晶體管數量,所以是否縮小了與英特爾 10 納米技術的差距目前還不清楚。目前可以確定的是,英特爾的“10”、“ 10+ ” 和“ 10++”絕對不會在晶體管性能上妥協(xié)。

無論如何,英特爾還是那個英特爾,有實力讓任何質疑英特爾在晶體管性能優(yōu)勢競爭中落后的人都閉嘴,當臺積電和三星的工藝制程仍只能用于打造移動芯片的時候,英特爾的就已經實現了多樣化發(fā)展,可以在各個市場叱咤風云,無論是熟悉的服務器市場,還是傳統(tǒng) PC 行業(yè),乃至未來的物聯網設備,英特爾似乎做了最充分的準備。

鏈接已復制,快去分享吧

企業(yè)網版權所有?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